(健康醫療網/林怡亭報導)手術是胃腸道基質瘤(簡稱GIST)的主要治療方式,然而切除後不代表患者自此揮別胃腸道基質瘤的陰影,除了最常擔心的腫瘤復發之外,也有部分患者因為手術後遺症而影響了終身的生活品質。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葉俊男表示,兼顧根治手術之治療目標與患者生活品質,是近年醫界治療惡性腫瘤所關注的焦點,多專科整合照護的角色也因此日益受到重視;以胃腸道基質瘤而言,除了腸胃內科、外科、血液腫瘤科之外,還包含了研判腫瘤組織的病理科、確認腫瘤生長部位的影像診斷科、放射腫瘤科、營養師等,專科團隊透過定期的病例討論達成對患者治療最佳化的共識。
葉俊男醫師舉例說明,曾有一位中年婦女前來就診時表示近日時常感到有便意,但上廁所時卻又解不出,經大腸鏡檢查發現直腸有個7公分大的腫瘤,後來確診為直腸胃腸道基質瘤。在早期無多專科整合的情況下,可能直接由直腸肛門外科醫師做腹部會陰切除手術將直腸會陰及肛門切除,意味著患者終身都需使用人工肛門,即使腫瘤切除了,患者卻失去了尊嚴及生活品質。
在林口長庚的多專科整合照護下,患者於腫瘤內科服用標靶藥物約9個月後,影像診斷科的報告顯示腫瘤已縮小至4.5公分,接著由直腸肛門外科醫師進行手術,由於手術範圍縮小到只需把部分直腸合併腫瘤切除,患者不需建造人工肛門,術後也輔以標靶藥物治療,目前恢復狀況良好,不僅腫瘤沒有復發而且生活品質顯著提高。
葉俊男醫師進一步說明,胃腸道基質瘤可分為原發性及轉移性(含復發性),無論是哪一種階段,都需要跨科別醫療團隊合作,例如:腫瘤內科觀察到藥物已使腫瘤縮小時,便可照會外科評估手術可行性;而外科醫師針對術後輔助治療的病人,照會內科團隊持續追蹤療效與復發情形。
葉俊男醫師也補充,由於胃腸道基質瘤好發於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有些患者在服用標靶藥物一段時間後出現高血壓、糖尿病、活動遲緩等症狀時,會認為是服用標靶藥物所致,甚至自行停藥而導致腫瘤惡化;因此,患者有疑問時都應與醫師討論。
醫師強調,在醫學科技進步飛速的今天,胃腸道基質瘤並非不治之症,除了尋求多專科醫療團隊提供最佳化的治療,患者的生活習慣與對抗疾病的信心也很重要,臨床上有患者已持續使用標靶藥物超過12年的時間,至今沒有出現惡化或復發的狀況,患者面對此疾病無須過度悲觀。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